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点击页面上的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今后持续收到类似内容的推送,同时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不竭动力!
文|李芳洲
编辑|t
在古代,皇帝几乎隔三差五都会召集满朝文武大臣上朝议事,不过现代人更习惯称之为“开会”。每当皇上召见时,朝堂下总是人头攒动,密密麻麻。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些人其实分成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小团体。最常见的划分方式,就是以各自的工作单位为界。
这种安排既合乎情理,也符合实际运作的需要,避免了人员站错队伍,更不会让皇上感到烦躁。最基础的团体分类就是“三省六部”,每个单位一般由一位年长且经验丰富的官员带头,通常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,站在最前方。
展开剩余84%三省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内部成员不会过于计较上下级的关系。毕竟三省缺一不可,地位也相对平等公正。但六部则不太一样,他们往往争夺排名和声望,时常试图在对方面前占上风。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工部、刑部,这六部之间究竟谁大谁小呢?
其实,六部的“头面人物”心里都清楚自己的朝廷地位。谁更受皇上青睐,谁又稍逊一筹,他们心中有数。但他们往往不能直接干预手下争斗的局面。输了是一回事,认输则是另一回事。于是户部不服气吏部,兵部试图压过工部,刑部尽力避开纷争,而礼部则显得漠不关心。局势渐渐明朗,谁在搅局,也不难看出来。
从最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礼部说起。礼部在朝中戏份相对较少,更适合被看作配角。礼部的官员不仅同僚不太待见,皇上对他们也兴趣不大。毕竟,在关键时刻没人愿意听一群人谈仁义礼智信,尤其是在这个王朝,礼部反倒像个“说教的老大哥”,有些格格不入。
刑部的官员们是热爱自己职业的“天生行家”,他们对待遇和地位并不特别在意,只求皇上不干预他们的执法工作。毕竟若是因朝堂上的争斗招致皇上不悦,成为出气筒,那才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工部则像一支任劳任怨的“土木工程队”,虽然辛苦付出,却往往吃不到甜头。工程队能自己招工,但工程款必须由户部审批,只要户部稍作克扣,工部便难以维持正常运作。即便如此,皇上依然时不时怀疑工部“手脚不干净”。
经过一番筛选,藏于水下的大鱼逐渐浮出水面——吏部、户部和兵部,三者是最能闹腾的单位,也是官员入朝后最容易选错阵营的部门。
吏部的最高负责人称为“吏部尚书”,喜欢看历史剧的朋友一定不陌生。如果不爱历史剧,想必也听过《甄嬛传》里的吏部尚书一角。这个官职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。
三国魏国司马氏执政时,司马师任命山涛为尚书吏部郎,史料显示他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吏部尚书。西晋建立后,尚书吏部郎正式更名为吏部尚书,官职名称由此确立并延续至清朝。
吏部主要负责选拔低级官员。为什么是低级官员呢?因为高级官员通常在皇上直接监管之下,提意见和任命权掌握在皇上手中。即便如此,这个职位依然令人羡慕,因为高级官员毕竟少数。
从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,吏部尚书的权力不断扩大,职责也逐渐延伸。隋朝时期,吏部尚书跻身六部尚书之一,成为朝廷重要职位,一直沿用至清朝。
从唐朝开始,吏部尚书的品级在一品到三品之间波动,且多为高品级。可以说,吏部尚书的权力随着时间增长,影响力和人脉网络也日益复杂,几乎可称为“六部之首”。
户部是六部中最不服气吏部“老大”地位的部门。有句话说:“户部尚书,才是六部中最大官。”户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,不仅管钱,还管人,是掌控古代社会最关键资源的官员。
唐朝前,户部尚书称为“民部尚书”,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,改称户部尚书。权力随之增强,涉及户口、税收和国家财政统筹等领域,成为朝中“肥差”。
这样重要的职位,自然不是普通人能随便担任的。历代能够成为户部尚书的,绝大多数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晋升。另有少数是朝廷功臣或受益于门荫制度者。
科举出身者经历多年磨炼,年龄和经验俱佳,通常工作踏实认真。功臣多随皇上征战立功,名利俱得,在此职位上较少犯错。门荫者多为官宦世家,祖辈无大过错方能传承此位,犯了严重错误整个家族难逃灭顶之灾。
户部尚书在朝中的地位稳定,从唐代的正三品不断晋升至清代的从一品,权势逐渐加重。
兵部尚书,别称“大司马”,负责统筹全国军事事务。然而兵权历来是烫手山芋,皇上喜欢牢牢掌控,不轻易放手。兵部尚书手中实际握有的权力有限,更多是名义上的掌管。
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,历代皇帝都设有象征兵权的虎符或兵符,调兵遣将必须凭此。兵部尚书虽然官职不低,属于正三品尚书,但在实权上不及吏部、户部尚书。
兵部尚书更像是皇帝的“传声筒”或“提线木偶”,兵权真正掌握在皇帝手中。历史上许多因将领掌握实权而导致王朝更替的例子数不胜数,如隋朝李渊、五代赵匡胤等。
兵部的存在,往往成为中央集权政治的一种掩饰。
综上所述,三位尚书的权力也随朝代更替不断扩张。吏部尚书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、推荐、任免及考核。户部尚书则掌握国家财政、户口和税收。兵部听起来最重要,掌管军队的选拔、管理和军备制造,但实际上权力受限。
皇上对军事事务的监管异常严格,绝不允许权力旁落。用一个简单不等式概括他们的关系就是:吏部尚书 > 户部尚书 > 兵部尚书。
在这之中,吏部和户部之间的权力关系最值得关注,而兵部尚书则多半选择“安分守己”。
参考文献:
吴士勇.《明史·职官志一》“三公三孤”条考辨(三)[J].江海学刊, 2013(1):1.
隋新超.唐代户部尚书研究[D].山东师范大学, 2023-11-27.
陈满光.论三省六部制形成于两晋南朝时期[J].河北学刊, 1996(6):5.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