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又祭出了老套路,这回打的旗号是“推动俄乌停火”,但招数依旧是他惯用的那一招——关税威胁。他直接向克里姆林宫放话:若50天内无法促成停战协议,美国将对俄罗斯加征100%的关税。然而这一招对俄罗斯来说,基本没什么威慑力。原因很简单,美欧这三年来对俄经济制裁已达上万项,俄美贸易早已萎缩至边缘水平,你再加100%也只是对着空气挥拳而已。
真正令各方关注的,是特朗普紧接着提出的“二级制裁”构想:凡是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,美国将对其征收最高达500%的惩罚性关税。这不是含沙射影,而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两个国家——中国和印度。
过去三年,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心大幅东移。中国是俄罗斯天然气的大客户,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经全线贯通,更多管道也正在谈判之中。印度则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迅速加大了从俄罗斯采购原油的力度,从战前的2%飙升至超过三分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印度不仅是买方,还是“中间商”,通过转口石油赚得盆满钵满。
也正因如此,美国对俄罗斯能源买家的“二级制裁”,其真正的指向,根本不是惩罚俄罗斯,而是试图迫使中印两国在这场全球博弈中选边站。
对中国而言,特朗普的恫吓显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。早在此前,他就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245%的关税,结果呢?光说不练,根本没能落地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,早已习惯了在压力中谋生存、在封锁中求突破。所谓加征关税,对我们来说不过是经济摩擦中的常规手段,没什么可怕的。
但印度却不一样。面对特朗普的新一轮压力,印度国内的分歧开始浮现。有声音认为应当“未雨绸缪”,一旦美国动真格,就应立刻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,以避免遭受重罚。更有人指出,俄罗斯原油占比之所以上升,本质上是“投机机会”带来的短期收益,战前占比不过2%,这几年虽然确实省了不少成本,还从中转贸易中大赚一笔,但并非不可替代。
然而,也有大量反对意见认为,眼下这种“躺赚”的好生意没理由放弃。俄罗斯方面自然也没闲着,不断向印度示好,不仅将其拉进上合组织,还多次公开表态欢迎印方成为“中俄印三角”合作的一员。俄方强调,三国彼此之间没有历史恩怨,也无根本利益冲突,反而具备在能源、制造、市场等方面强互补性——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,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,印度正致力于工业崛起,三者合力,几乎可以重构全球力量格局。
一旦这“中俄印大三角”真的建立起来,将涵盖近30亿人口,几乎等于把半个地球的人口聚拢在一个区域合作框架内。这种规模和潜力,是美国再多关税都无法撼动的。
然而现实并不简单。过去几年,俄美中三方确实都在拉拢印度,试图让这个“第三极”在关键时刻选边站。而特朗普这次提出的超高关税威胁,本质上是将问题逼到了极限:是向美国低头,放弃俄印之间巨额能源贸易;还是逆势而行,坚持独立自主外交路线,与俄罗斯保持合作,甚至顺势推动与中国的关系修复,形成三方合力,对抗美国的霸权胁迫?
对于莫迪而言,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十字路口。是选择短期的安全感,还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独立?是配合美国压制俄罗斯,换取美国有限的支持;还是摆脱被动姿态,主动融入新兴多极力量结构中,争取真正的大国地位?
必须指出,印度虽然对美国投资、技术有依赖,但也早就意识到自己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的“边缘人”地位。相比之下,中俄两国在关键时刻给予的实际好处更加具体。尤其是在俄乌战争背景下,俄罗斯能源成为印度压低通胀、平衡财政的重要工具,而中国市场对印度商品的消化能力也远超欧美。
在这种背景下,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并非纯粹施压,更像是一剂催化剂,促使印度必须做出抉择。是继续维持“战略模糊”,在大国之间左右腾挪;还是摆脱犹豫,真正站队某一方?
说到底,这是一个关于国家主权与自主战略的问题。如果印度真如莫迪所宣称的那样,正在迈向世界大国的行列,那么此时此刻,是时候做出一个不再“骑墙”的决定了。是继续充当西方的“战术棋子”,还是成为构建新秩序中的“战略支柱”?这道选择题,莫迪躲不过去了。
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